18、一日谈
三个人喝完一瓶白酒,倒是谈性越发浓了起来,李和有心相交,也不藏拙了,看着抬头一口闷白酒的何军,好像有心事,就直接问道“你这喝闷酒,哪里不顺心了?”
何军看了一眼李和“南边打仗知道不?”
李和点了点头“知道,跟越南年初开仗的,报纸上有看”
何军又跟李和碰下酒杯,叹着气道“这公社好几个后生牺牲了,我去给他们家里送抚恤金,人家哭的太恓惶,我心里难受,硬是不敢多待,都不知怎么办了,你说这好好的后生仔没了,搁谁心里不难受“、
李和倒不知怎么接话了,突然心里觉得好堵,三人碰了杯,碰了一下,各自闷下。
何军夹了口菜,道”不过你小子以后倒是前途无量,好好干,比哥哥我强“
俩人几杯酒下去,说话倒是没啥忌讳了,李和倒是知道这位按正常升迁倒是熬死了不少公公婆婆,索性开挂卖人情了,直接说道”你是公社笔杆子,按正常升迁倒是需要上面人给你腾位置,为什么不发挥自己优势,光明日报那篇社论看了吗?“
有心人不用说名字都知道是哪篇,没心人说了也白说,何况《实践》这种争论巨大的社论,何军这种有进取心的怎么可能不看,何军一下子来了精神,吸了一口烟蒂,长长的吐出了一口烟雾,问道”你好好说道说道,我左右自己是个糊涂的“
李和道”为什么不在土地承包上面想想,这种争论现在还没定论,你笔杆子找对方向,站队位置,何愁没前途“
两人谈着谈着倒是越发不顾时间了,一个故意放水,一个求知不倦做海绵。
李和看了看要黑的天色,顾不得意犹未尽的何军了,抢着结完帐,和大壮匆匆往家赶。是有点喝高了,点燃了一颗烟,让烟草的辛辣味道在肺里打了个回旋,头脑渐渐清明起来。
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,李和又从县城坐汽车去了省城提前定了火车票,又回头到水产公司跟张老头打了声招呼,带了一条烟,虽然不做了,好歹要跟人家打声招呼。
听到李和要去上大学,张老头道”你小子,年纪轻轻就知道装犊子,有前途,爷爷都是从孙子辈做起来的,要想当爷爷,先学会做孙子“
这句话说得李和哈哈一笑,真想问,你老不是重生的吧,企鹅号多少。
吃完中饭,赶紧催促老四去上学,不要墨迹,要说李和家里最不放心的还是这老三,李和对李隆说”你知道我最担心你什么,就是太没主见,读书不读书不重要,做啥事都要动脑子,有自己想法,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,晓得不。那段梅还联系不,能不能处,能处,我就让阿娘或者奶奶去给你说亲“
现下虽然自己家不收黄鳝了,可李隆倒没少往红水河桥头去帮两个叔帮收黄鳝,就为了见自己的心爱的姑娘,两个人也只是偶尔说几句话,至于喜欢不喜欢这种话,两个小菜鸟,谁能说出口。
李和看李隆这样子,心里倒是有明白了“行了,你都多大了,喜欢就去说,那姑娘多大了,模样也不差,能没有人家盯着?别让人家给截胡了,你都买不着后悔药,你这天天去不清不楚的,算怎么回事?你不好意思开口,就带大姐去打听”
李隆听着这话,有点慌张了,是啊,那姑娘都16了,跟自己都是一般大呢,只得慌忙说了声好。
李和就去找李梅说了李隆的心思,道“姐,你去看看那姑娘心思,你们女孩子好亲近,老三面皮太薄,看看上湾哪家的,要中的话,就去请个相熟的去说,冬梅嫂子他娘家不就是上湾的吗。”
李梅笑嘻嘻的道“呵呵,老三都不是小孩子了,怎么这么长时间,都不知道人家家里情况?”
李和摇摇头道”你们看着办吧,横竖我也插不上手,我就跟你这么一说“
每天闲在家里没事,李和都拉着李隆上思想政治教育课,这老三好歹也就小学毕业了,能识字,会100以内的加减法,下学这么多年了,再让他考初中,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,想去初中做混混都难。现下家里就一个老四刚开学升了五年级,每天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,这是个省心的。老五的户口已经搞定,交了200块钱罚款,但是年龄还小,去学校也不收。
这一辈子再回头看李兆坤,在读书这个问题上,没有有反对的,当然说支持也谈不上,就是放羊模式,爱怎么整,老子都不管。王玉兰虽然经常哭哭啼啼,只要孩子要上学,也会借钱给孩子读书,一般人家也会说,识几个字不就完了吗,家里都精光成这样子,上个什么学。王玉兰大字不识一个,她不是支持上学,也不晓得上学读书那一套高大上理论,读书有用没用,不会往那一方面想,她只是单纯的不知道怎么拒绝孩子读书的意愿。
李兆坤王玉兰俩个人也没有重男轻女这一说,在一般的家庭,老四老五,能不能在还是指不定的,特别是老五是姑娘不说,还挂个超生罚款,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很重,没有儿子是被人看不起的,自己也会觉得低人一等。比如谁家在娶媳妇,找邻居帮忙也只找家里有儿子的,图个吉利早生贵子,喜庆的事不能找“老绝户”来帮忙。久而久之,“老绝户们”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,想帮忙还怕给人带去“晦气”呢
还是有很多人不生儿子誓不罢休。因为女儿是给人家养的。儿子才是自己的。没有儿子谁给自己养老送终呢?
可要是第一胎是闺女,第二胎不幸还是闺女,再想要第三胎,那可就难办了。那些心软,既不想掐死女婴,又还想着要三胎的,那只能东躲西藏把孩子生下来,等着公家人来罚钱,出不起罚钱的,那就等着房子家当被铲平吧。
许多时候,拿小包被闷死或者埋锅灰里呛死的是比较常见的,李和有时候不禁念叨造孽,可又无能为力。
李和看着老四老五,倒是不会觉得李兆坤英明,反而庆幸他老子辛亏是个不着调的,就是他两个叔叔李兆明,李兆辉那么两个正常人,家里什么好吃的不都是紧着儿子,闺女也不待见。像王玉兰和自己姑姑李兆云更是彻彻底底的睁眼瞎,大字不识一个就更多了,而李兆坤这种混不吝的男丁,都起码读了个小学。
离离开的日子越近,反而心里越慌张,越来越放不下家里。曾青春懵懂,无所畏惧,一心只想离开这个偏僻的地方,李和只是厌烦透了这贫穷,这个地方这么贫困、落后,就梦想着有一天逃离,到外边去看看世界,到外边去过更好的生活,农村的孩子除了读书和当兵外,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方式离开。至于招工,那只是个传说。后来去了首都读书,好啊,好的让人都受不了,立交桥,公路,那是一穷嗖嗖的家乡无法比的,首都好大,自己就像小蚂蚁,让人有点害怕,又有点兴奋。但当漂泊得越来越远,却发现对故乡的思念,似乎一刻也无法停止。
何军看了一眼李和“南边打仗知道不?”
李和点了点头“知道,跟越南年初开仗的,报纸上有看”
何军又跟李和碰下酒杯,叹着气道“这公社好几个后生牺牲了,我去给他们家里送抚恤金,人家哭的太恓惶,我心里难受,硬是不敢多待,都不知怎么办了,你说这好好的后生仔没了,搁谁心里不难受“、
李和倒不知怎么接话了,突然心里觉得好堵,三人碰了杯,碰了一下,各自闷下。
何军夹了口菜,道”不过你小子以后倒是前途无量,好好干,比哥哥我强“
俩人几杯酒下去,说话倒是没啥忌讳了,李和倒是知道这位按正常升迁倒是熬死了不少公公婆婆,索性开挂卖人情了,直接说道”你是公社笔杆子,按正常升迁倒是需要上面人给你腾位置,为什么不发挥自己优势,光明日报那篇社论看了吗?“
有心人不用说名字都知道是哪篇,没心人说了也白说,何况《实践》这种争论巨大的社论,何军这种有进取心的怎么可能不看,何军一下子来了精神,吸了一口烟蒂,长长的吐出了一口烟雾,问道”你好好说道说道,我左右自己是个糊涂的“
李和道”为什么不在土地承包上面想想,这种争论现在还没定论,你笔杆子找对方向,站队位置,何愁没前途“
两人谈着谈着倒是越发不顾时间了,一个故意放水,一个求知不倦做海绵。
李和看了看要黑的天色,顾不得意犹未尽的何军了,抢着结完帐,和大壮匆匆往家赶。是有点喝高了,点燃了一颗烟,让烟草的辛辣味道在肺里打了个回旋,头脑渐渐清明起来。
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,李和又从县城坐汽车去了省城提前定了火车票,又回头到水产公司跟张老头打了声招呼,带了一条烟,虽然不做了,好歹要跟人家打声招呼。
听到李和要去上大学,张老头道”你小子,年纪轻轻就知道装犊子,有前途,爷爷都是从孙子辈做起来的,要想当爷爷,先学会做孙子“
这句话说得李和哈哈一笑,真想问,你老不是重生的吧,企鹅号多少。
吃完中饭,赶紧催促老四去上学,不要墨迹,要说李和家里最不放心的还是这老三,李和对李隆说”你知道我最担心你什么,就是太没主见,读书不读书不重要,做啥事都要动脑子,有自己想法,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,晓得不。那段梅还联系不,能不能处,能处,我就让阿娘或者奶奶去给你说亲“
现下虽然自己家不收黄鳝了,可李隆倒没少往红水河桥头去帮两个叔帮收黄鳝,就为了见自己的心爱的姑娘,两个人也只是偶尔说几句话,至于喜欢不喜欢这种话,两个小菜鸟,谁能说出口。
李和看李隆这样子,心里倒是有明白了“行了,你都多大了,喜欢就去说,那姑娘多大了,模样也不差,能没有人家盯着?别让人家给截胡了,你都买不着后悔药,你这天天去不清不楚的,算怎么回事?你不好意思开口,就带大姐去打听”
李隆听着这话,有点慌张了,是啊,那姑娘都16了,跟自己都是一般大呢,只得慌忙说了声好。
李和就去找李梅说了李隆的心思,道“姐,你去看看那姑娘心思,你们女孩子好亲近,老三面皮太薄,看看上湾哪家的,要中的话,就去请个相熟的去说,冬梅嫂子他娘家不就是上湾的吗。”
李梅笑嘻嘻的道“呵呵,老三都不是小孩子了,怎么这么长时间,都不知道人家家里情况?”
李和摇摇头道”你们看着办吧,横竖我也插不上手,我就跟你这么一说“
每天闲在家里没事,李和都拉着李隆上思想政治教育课,这老三好歹也就小学毕业了,能识字,会100以内的加减法,下学这么多年了,再让他考初中,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,想去初中做混混都难。现下家里就一个老四刚开学升了五年级,每天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,这是个省心的。老五的户口已经搞定,交了200块钱罚款,但是年龄还小,去学校也不收。
这一辈子再回头看李兆坤,在读书这个问题上,没有有反对的,当然说支持也谈不上,就是放羊模式,爱怎么整,老子都不管。王玉兰虽然经常哭哭啼啼,只要孩子要上学,也会借钱给孩子读书,一般人家也会说,识几个字不就完了吗,家里都精光成这样子,上个什么学。王玉兰大字不识一个,她不是支持上学,也不晓得上学读书那一套高大上理论,读书有用没用,不会往那一方面想,她只是单纯的不知道怎么拒绝孩子读书的意愿。
李兆坤王玉兰俩个人也没有重男轻女这一说,在一般的家庭,老四老五,能不能在还是指不定的,特别是老五是姑娘不说,还挂个超生罚款,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很重,没有儿子是被人看不起的,自己也会觉得低人一等。比如谁家在娶媳妇,找邻居帮忙也只找家里有儿子的,图个吉利早生贵子,喜庆的事不能找“老绝户”来帮忙。久而久之,“老绝户们”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,想帮忙还怕给人带去“晦气”呢
还是有很多人不生儿子誓不罢休。因为女儿是给人家养的。儿子才是自己的。没有儿子谁给自己养老送终呢?
可要是第一胎是闺女,第二胎不幸还是闺女,再想要第三胎,那可就难办了。那些心软,既不想掐死女婴,又还想着要三胎的,那只能东躲西藏把孩子生下来,等着公家人来罚钱,出不起罚钱的,那就等着房子家当被铲平吧。
许多时候,拿小包被闷死或者埋锅灰里呛死的是比较常见的,李和有时候不禁念叨造孽,可又无能为力。
李和看着老四老五,倒是不会觉得李兆坤英明,反而庆幸他老子辛亏是个不着调的,就是他两个叔叔李兆明,李兆辉那么两个正常人,家里什么好吃的不都是紧着儿子,闺女也不待见。像王玉兰和自己姑姑李兆云更是彻彻底底的睁眼瞎,大字不识一个就更多了,而李兆坤这种混不吝的男丁,都起码读了个小学。
离离开的日子越近,反而心里越慌张,越来越放不下家里。曾青春懵懂,无所畏惧,一心只想离开这个偏僻的地方,李和只是厌烦透了这贫穷,这个地方这么贫困、落后,就梦想着有一天逃离,到外边去看看世界,到外边去过更好的生活,农村的孩子除了读书和当兵外,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方式离开。至于招工,那只是个传说。后来去了首都读书,好啊,好的让人都受不了,立交桥,公路,那是一穷嗖嗖的家乡无法比的,首都好大,自己就像小蚂蚁,让人有点害怕,又有点兴奋。但当漂泊得越来越远,却发现对故乡的思念,似乎一刻也无法停止。